top of page

-
博雅中文适合什么语言背景的孩子?博雅中文适合生活在海外、家里至少有一个家长会中文的孩子。 根据家庭语言环境的不同,我们提供三类不同的学习体系。每个体系中根据孩子的识字量进一步分为不同的级别。 体系1:如果孩子能够听懂中文日常对话,能用中文做日常生活的交流,适合的是我们的“全继承语体系”。这个体系的学习核心是提升阅读能力,而且可以以较快的进度学习,在四年中实现从零基础到自由阅读。一般来说,如果家庭中的成人之间的对话语言是中文,尤其是有祖辈一起居住,那么儿童的听说能力都可以达到这个stream的要求。 体系2:如果家里有家长会普通话,但是大人之间的对话不是普通话,(例如一个家长中文,一个家长英文/法文。或者两个家长之间对话为粤语/上海话)孩子不能用普通话表达完整的意思,听不太懂普通话的日常交谈。这样的情况,适合的是“半继承语体系”。这个体系在课堂和课后支持系统中,加入了更大比例的的听说训练,学习阅读的速度更慢,且更偏重日常生活用语。 体系3: “近母语体系” ,则是提供给六岁前中文识字量达到八百字以上的幼儿。这些孩子通常在入学前不仅识字量大,具备基本的自主阅读能力,词汇和语法水平也接近母语孩子。我们对这一部分孩子使用中国母语教材进行教学,学习内容包括高阶书面语词汇和适量古文,目标是尽可能接近母语孩子的阅读水平并达到较高的写作水平。但是这些孩子毕竟成长在海外,与中国母语孩子在语言水平、价值观、文化背景上依旧存在差异,而且学习目标也不是为了参加高考。所以依旧需要与国内有差异的教学,抛弃应试部分,更侧重实际语言能力的提升。 孩子具体属于哪个program不能简单按照父母语言背景或识字量来划分,而是涉及到各种因素。例如孩子在家里的出生顺序、家里是否有祖辈共同生活、孩子是否从小有听中文故事的习惯、孩子进入daycare的年龄、孩子在学校有没有说中文的好朋友……等等。所以我们收学生之前,都需要进行一对一的测评,老师不仅要准确判断学生的语言水平,也要与家长进行沟通,在充分了解孩子的语言环境、学习目标、时间预算等信息的基础上确定孩子最适合的学习路径。
-
几岁入学比较合适?如果家里有良好的听说、阅读环境,而且家长可以在家自己“卷”识字(五岁前达到100字以上识字量),那么我们通常建议六岁以上再入学。因为小龄段孩子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每周多次、每次10-20分钟的在家学习模式是最有效果的。中文母语的家长完全可以在家搞起来,省钱省时间效果好。有很多在家就可以用起来的“省妈“学习资源,小龄段家长可以在网站上加微信向丹老师咨询。 如果家里语言环境不太理想,或者是孩子已经五岁但完全没有识字基础,可以提前到五岁入学。我们有专门的针对五到六岁孩子的两类课程,帮助听说能力较弱的孩子们加强听说,以及帮助听说流利但没有识字量的幼儿建立识字基础,为后续的学习做更充分的准备。
-
怎样报名博雅按照学生水平而不是年龄分级。所以收每个学生之前,都需要安排一个一对一的测评,家长直接跟丹老师联系(丹老师微信号421955920),约丹老师的时间就可以。 测评大约需要半小时,学生15分钟,家长15分钟。需要主管孩子中文学习的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也就是说,最好不要“派”一个平时不负责中文大业的家长作为“车夫”带孩子过来。这样老师无法得到一些重要信息,会影响测评的准确性) 测评可以安排在教室,也可以在通过Zoom Meeting 网络测评。更推荐在教室。因为家长可以看到我们K到10年级教材的具体内容,看到教室里其他班级上课的样子,也有机会和我们已经在读的学生家长做一些沟通,得到真实的“买家评论”。同时孩子也可以直观感受到教室的氛围,为接下来的试听做好准备。 测评后,如果适合入学的孩子,会安排进班听课(通常不是在当天,而是隔几天之后,让孩子心理上更settle down)。博雅没有专门为招生设计的所谓“公开课”或者“试听课”。孩子会直接进入日常上课的班级,感受最真实的课堂。家长也可以进班听课。换句话说,我们的每节课都是公开课。试听之后,孩子确认喜欢上课,再报名。 不合适目前入学的孩子,丹老师也会给出相应的学习建议。博雅的学习体系不一定适合所有家庭,丹老师可能推荐其他更匹配这个家庭风格的学习资源。我们最大的希望是在学中文这条路上能够对孩子和家长有所帮助,而不是把每个孩子都拉到我们这里上课。测评的结果虽然不一定是入学,但相信对家长来说会是一次有价值的沟通。
-
一年级大概需要什么水平?一年级不需要任何汉字或拼音基础,但需要孩子有比较好的学习习惯,家长有足够的陪伴学习时间。因为课程进阶比较快,如果孩子之前能认识一些简单的汉字,可以学得轻松一些。尤其是年龄偏小入学的孩子,最好有50-100字左右的识字量储备。
-
我的孩子没有学过拼音,从一年级开始可以吗?可以。我们这套教材在一二年级都不教拼音。到三年级才教。有没有拼音基础对孩子的学习没有影响。
-
我的孩子还没有到入学年龄,但我希望她/他早点开始学中文,我该做些什么?早开始学中文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学龄前确实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期。但是小朋友们学习语言,最有效的方式不是上任何课,而是“沉浸”在这种语言环境中,多听、多用。 小龄段学中文最有效的两件事: 1. 多听中文故事。大量听故事是非常关键的。我见过的上千个华裔孩子里面,中文学得又好又轻松的,都是从小大量听故事的。现在有很多听故事的平台和资源,不难找到孩子感兴趣的故事系列。 2. 培养阅读习惯。这里的阅读不是独立阅读,是亲子共读。从小孩子就建立起每天和家长一起读一点中文书的习惯,这不仅能帮家长避免以后催孩子做中文作业的烦恼,更是增强亲情纽带的、影响深远的一个家庭习惯。 如果在阅读中可以顺便识记一些高频常用单字,也会对后续的阅读学习很有帮助。 注意:识字要建立在可理解输入的基础上,避免机械记忆。 家长不要踩的几个坑: 1. 不要逼孩子写字,更不要纠结笔画笔顺。孩子自己愿意写的可以写,但是不要把主要时间花在写字上。 2. 不要花很多时间学拼音。直接认字是完全可行且高效的。 3. 不要从古诗、古文入手学识字。在孩子一两岁的时候给他们读一些古诗增强语感是很好的,但是不要只读古诗,也不要把古诗当作识字的主要文本载体。海外孩子语言环境有限,古诗、古文无论对现在的他们还是将来的他们来说都很难理解,识字本来已经很难了,不要给孩子“制造“ 更多困难。 总之,从“猛增可理解性听力输入”和“培养孩子对中文的亲密感”原则出发,小龄段孩子的中文学习可以事半功倍。
-
博雅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教拼音呢?学中文先学拼音适合国内的孩子,对老外来说也是必须的。唯独对于华裔孩子来说是个大“坑”。 海外华裔孩子的中文教学一开始照搬国内经验,也是先从拼音开始的。但经过二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教学者们观察到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先学拼音会降低甚至阻碍华裔孩子尽早实现独立阅读。 对于英语环境里长大的孩子而言,他们对拉丁字母的熟悉程度,远超方块字。他们不像中国本土的孩子,日常生活中都是汉字,拼音学几节课,很快就过渡到直接读书了。北美的孩子一旦先学了拼音,非常容易过度依赖,书上一旦有注音,读书的时候眼睛其实只盯在拼音上。读课文的时间是花出去了,家长也能听到他们流利的朗读,但是把拼音拿开,字还是不认识。所以我们这套教材吸取了第一代海外中文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不先教拼音,课本上也没有注音,“逼”孩子们必须关注汉字字形,让孩子真正认住方块字。 选择在三年级教拼音的原因是他们已经掌握了七百多个中文字,可以开始“输出”了。学了拼音就可以打字。造句、写作的作业都可以用拼音打字来实现,比手写效率高、实用而且孩子们更感兴趣。
-
我的孩子年纪比较大了,在学校五年级,会拼音,中文说得很好但是不识字。应该报几年级?孩子在博雅中文的年级,是根据孩子的中文水平、学习能力等综合决定的,需要教师的专业测评。跟孩子在学校的年级或是否掌握拼音没有直接对应关系。 听说能力好,是决定孩子能进入full heritage program这个体系的入门条件,具体的分级则主要根据识字量。 我们每个级别的识字量是三百字左右。所以孩子如果识字量不足,就只能从符合他识字量学习需求的级别开始。如果因为年龄大而强行选择更高的中文年级,会因为学习难度太大而让孩子失去学习兴趣。我们会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设计课程,大孩子上课过程中也会有针对他们年龄段的课堂讨论话题,并不会过分“幼稚”。但是,他们阅读的文本肯定不如他们的英文读物那么有深度。这是大龄段孩子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另外,有些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与小孩子一起上课,这个也是要在测评时开诚布公与大孩子讨论的问题。 暑假期间,有专为大孩子开设的密集课,用一个暑假学完一个level,赶出一年的时间来。要求每天40分钟左右的时间投入。 一般来说,孩子从六到八岁左右开始博雅中文的一年级,是最理想的。
-
每周只有一节课,每节课只有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能学会吗?首先,我们的课堂效率非常高。家长普遍反映,孩子上过课之后,回家发现大部分生字都已经认识了。这是我们课堂的“魔力”所在,也是博雅教学质量最突出的体现。 一次课绝对并不是越久越好。即使是成人,注意力也难以集中两三个小时。像我们这样高效率“烧脑”的课程,孩子课堂注意力一直高度集中,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已经是极限。 孩子的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我们努力的方向是:用最高的效率、最短的时间,让孩子掌握最多的内容。课堂上养成注意力集中的良好学习习惯。省下来的时间,留给孩子们安排其它更丰富的活动。 其次,语言学习,投入时间的总量和频率都非常重要。不管每周一小时的课还是两小时的课,如果仅仅指望上课的课堂时间,回家一点儿不碰,肯定是不够的。这样的学习不会见到成效,其实还不如不学。我们采用的教材设计配套作业非常完善,每周一个小时的课堂教学,严格对应每天20分钟的作业量。所以,我们这套体系,其实是用35课的课堂学习为纲,覆盖了每周至少五天的中文学习。这也要求家庭愿意付出每周3小时左右的中文学习时间。课上课下是一个整体,环环相扣。如果课下作业不能保证,一两个月之后就很难跟上了。
-
博雅中文会要求孩子听写和默写吗?对“写字”的教学策略是什么?我们不要求孩子会写字,只对认读有要求。也就是说,我们把写字这一块完全扔掉了。这个处理是非常反传统的,和很多家长的惯性思维以及家长自己小时候学语文的经验背道而驰。这种做法看似降低了要求,家长可能会有“孩子会不会学不好”的疑问。但事实上,这个处理正是我们大批学生能够“学成中文”的关键。 任何科目的学习都要先确定目标,然后分析自己手头的资源,最后设计最高效率能达到目标的路径。这也是我自己考上北大所遵循的思路。我们海外华裔孩子一般来说目标不是手写八百字作文参加高考,而是希望孩子具备能达到实用水平(working proficiency)的听说读写能力。要注意的是,这个“写”是指“写作”,是能够用书面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能力。写字是过去为了实现写作不得不具备的一项技能。但是现在有了拼音输入且大部分场景都是电子设备输入,阅读+拼音就可以实现写作的目标。那么写字的必要性就大大降低了。 家长的一个疑问是,不写的话能记住这个字吗? 一个反直觉的语言学知识:记住一个字并不是靠抄十遍,而是靠多次在不同的语境中,反复见到同一个字。比如“龍” 或者“快樂”。我们都能读出来但大概率我们并没有练习过抄写。 多次抄写的作用是让我们会写这个字。比如我们会读但不会写繁体字,就是因为我们总能看到这些字但并没有抄过。 写字对于记字也不是完全没有帮助。为了记住一个字,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写(调动手部肌肉)是其中的一种。所以有家长会说,无论如何,“抄抄字总没有坏处”。但是,真的没有坏处吗? 如果我们分析一下海外华裔孩子在学习中文这件事情上的资源要素,会发现他们最稀缺的资源就是学中文的时间。一般而言,一个孩子每周能有三四个小时坐下来学中文,就非常不容易了。在这个时间预算下,写字不仅不会帮他们尽快达到自由阅读的目标,反而会阻碍这个目标的实现。我们的孩子写字既慢又费劲,如果要求他们学过的每个字都要抄写、默写,他们肯定要把大部分中文时间都花在写字上。但写字是一个非常低效率的训练,对于孩子掌握字音、字义都没有帮助。这样一个低效率的项目,挤占了真正有用的其他训练项目的时间,导致时间花出去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这个意义上,写字的”坏处“甚至超过了它的”好处“。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大部分海外孩子不爱写字。在英文的对比下,写中文字显得尤其难,这会磨损他们的兴趣。甚至有些孩子是因为不愿意写字而拒绝学中文。这就太遗憾了。 所以,我们的教学就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如果有些字怎么也记不住,我们会根据孩子的情况布置一些抄写任务。但我们从一年级到十年级都不会有统一的听写和默写考试。 到三年级学完拼音之后,孩子们就可以用电脑打字、句子和段落。并且在六七年级进行两年以写作为核心的学习,写出生动流畅的作文来。让现代科技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听说读写(写作)“的核心目标。
-
每个班多少人实体课每个班最多10人。网课班每个班最多8人。学前班和Half Heritage Stream 每班最多6人。
-
博雅使用什么教材全继承语系列以专门为北美华裔设计的《马立平中文》为主线教材,桥梁课、写作课和阅读课教材为博雅自编教材。在网站的“浏览教材”栏目下可以看到K-10年级所有教材的目录、总生字表、练习册、网络作业的样例。 半继承语系列(Half Heritage)为博雅自编教材。 近母语系列为部编版《语文》(学龄前识字量1000以上,具备基本的自由阅读能力)
-
学期内请假的政策是什么我们一个年级通常有4-8个班级(包括一个网课班)。如果请假,可以跟老师打招呼,调课到同进度的其他班级/网课去上课。如果时间都不合适,也会有录播课。总之进度要跟上,不能误课哦。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