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部编版《语文》,海外华裔孩子怎么用?


经常有加拿大和美国的家长问,我家孩子学中文,能直接使用中国部编版《语文》作为教材吗?我非常理解家长们的出发点:毕竟《语文》课本,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一套教材,质量有保障。同时,也是家长们最熟悉、最亲切的教材。孩子们学习爸爸妈妈当年学过的课文,有利于增进代际理解和沟通。


但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最好不用。


有这个疑问的家长,通常都没有充分意识到,孩子与自己有多“不一样”。觉得既然我小时候用这套课本,那我的孩子用也ok。但是,母语孩子和继承语孩子在语言学习条件和环境上的差异是巨大的。我常用学钢琴打比方,母语孩子就像是每天练钢琴16小时的学习者,因为他睁眼到闭眼全都是中文输入输出;而继承语孩子在四岁进入英语/法语day school之后,每天积极输入和输出的中文时间,有1个小时就算非常“奢侈”了。把一套给每天练琴16个小时的琴谱,拿给每天练1个小时的孩子用,肯定是有问题的 -- 进阶太快,生字重复遍数不够,泛读量不足以支撑精读与写作……不一而足。


所以,我们不以《语文》课本作为继承语中文课堂主线教材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语文》课本,是给母语孩子设计的教材,直接拿来给继承语孩子用,是“小马拉大车”,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适合的。只有少数继承语孩子,因为家庭重视,几乎达到了母语孩子的水平。一个简单的衡量标准就是在6岁前基本实现自主阅读,且听力词汇量与母语孩子基本持平。这批孩子可以考虑。


那么,中国《语文》教材还有没有用呢?毕竟,除去一些政治性较强的课文,课本里面还有很多优美的文章,家长非常想让自己的孩子了解和掌握。我的观点是:有用,也可以用。但是对于大部分海外华裔孩子来说,需要拆分之后将篇章作为教学素材选用,而不能把整个体系搬过来。在选用的时候,也需要做大量调整。


我们举一个非常微观的例子:一道课后题的设计。

《桂林山水》是中国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中一篇经典课文,也是我们七年级写作课用到的一篇课文【关于各年级的内容安排属于较为宏观的课程设计,以后另文叙述】。为了让学生们熟悉文章,把文中词句挖出填空题,让学生们补充完整,是一项很常规的课后练习题目。

中国的练习册的配套填空题目如下:



括号中是需要学生写的字,共43字。

而我们给学生出这道题时,做了如下改动:



圆括号中是需要学生写的字,共9字。方括号中是直接给出的注音和释义。


两者粗看起来没有太大差别。但是,两种版本如果交给华裔孩子去做,体验会完全不同。


第一:继承语版比中国版大大减少了抄写字数。中国版课后题,写字的数量有43个。对华裔孩子来说,写字远没有母语孩子熟练。让他们写字可以说既耗时久又痛苦。关键是,他们的注意力更多会消耗在写字本身,即怎样把字照猫画虎copy下来。很可能他们花很多时间做完了这一题,但是并不能够像母语孩子那样以抄写为手段来获得对于文段的整体理解与感知,进而辅助记忆,甚至他们都不知道自己抄的字是什么。这道题属于典型的低效率之坑。


而我们改编后的填空题的训练目标,是引导学生重新仔细阅读文本,并留意动词、形容词等重点词汇的用法。调整之后,学生要写的只有全段的9个关键字,这样就减少了时间花费,突出了重点。例如“仿佛”是重要的语法词汇。“绿,清,静“,是句子核心词。而“游”、“行”这样的高频常用字,孩子们之前学过其基础释义(“游泳”,“行走”),在这篇文章里,进一步学习“游览”,“航行” 这样的进阶用法,是在他们“最近发展区”内水到渠成的拓展和提升。

那么,这道填空抄写题的原目标--“强化文段记忆”,又应当如何实现? 对于母语孩子来说,“抄写”这个手段是合适的。但对继承语孩子来说则不然。如果我们希望他们整体感知、背诵这些经典段落,那么,结合桂林山水的视频资料听朗诵音频、进而熟练朗读反而会是一个比较“有效(effective)”且“有效率(efficient)”的练习手段。


第二:为了克服学生们“盲抄”的问题(即像画画一样把字照着写下来但是不知道读音),我们要求孩子们抄写的同时要加注拼音,这样就堵上了这个漏洞。


第三:对于非高频的生字,例如“瑕”、“翡翠”,我们直接提供拼音和释义。让孩子们以最短耗时,达到读通和理解的目的。


以此题为例,我们会意识到,一篇相同的课文,给继承语孩子的练习题目,不能不假思索就照搬国内练习册。作为专业教师,在给孩子布置每一道作业题之前,思路一定要清晰:这道题希望达到什么训练目标?题目设计是否能支持该目标的实现?(effectiveness)题目能否以最节省孩子时间的方式达到目标?(efficiency) 用这个思路来审查,课后练习题的内容、题型、答题手段等,几乎全部需要重新设计。例如,我们把很多主观题都放在了网络作业中,这样学生可以用打字方式完成,把重心放在表达而非写字,提高学习效率。另外,我们在高年级的课程里,依旧有一部分用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过字的多媒体练习(例如听读音、在课文中找到并点击相应字词),因为对于华裔孩子来说,对抗字词遗忘始终是持久战。所以课后练习就不能只针对新字词,而必须有针对已学高频字词的复习。


以管窥豹,如果选用人教版课文作为继承语教学素材,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该注意因人制宜。作业题目、核心生字范围、阅读理解目标、写作目标等都需要进行调整,以更加符合继承语孩子的学习需求。


如果说母语孩子学中文是穿着运动鞋跑步,那继承语孩子学中文更像是穿着高跟鞋学走路 -- 速度没那么快,过程却更挑战。穿过高跟鞋的家长们都知道,两双外观、颜色相差无几的高跟鞋,穿着体验也有可能非常不同。教学设计作为“鞋子”--孩子学习所依托的主要工具--是决定孩子们学习体验的关键。这双“高跟鞋”稍微有一点不合脚,就会让学习体验非常糟糕,甚至让继承语孩子放弃他们的中文之路。课堂体验、作业设置、教学体系等任何一个环节细微的差异,决定了穿鞋的那双脚,是舒服妥帖,还是会脚后跟磨破一层皮。



附:有家长问能不能让孩子只读课文不做练习题。我的个人意见是:如果孩子本身阅读词汇量已经在2000以上,读课文只是为了保持阅读量和增强文学鉴赏能力,那么可以不做习题。如果学习目标是用学课文来提高识字量,那么仅凭读课文很难达到有效识字量的增长。

Jun 2

5 min read

0

18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