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公鸡蛋,是真是假?


三年级的孩子们今天学的课文《公鸡蛋》,是讲一个十二岁的小朋友甘罗如何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救了爷爷的故事:爷爷甘茂在皇帝身边做官,有一天皇帝忽然命令爷爷找公鸡下的蛋,爷爷很发愁。这时候甘罗挺身而出去见皇帝,说自己爷爷在家生孩子,使皇帝意识到公鸡蛋是不可能存在的。最后皇帝不再为难甘茂,甘罗就这样救了爷爷。


这个故事之前我就在各种儿童读物中见过,当时就觉得情节有哪里不对劲。这次因为要在课堂上给小朋友们讲,所以就查了一下。简单的搜索就证实了,爷爷和孙子的关系虽然为真,但孙子还没出生的时候爷爷就死了。这个故事根本就是一个后人编出来给小朋友看的“人造故事”。

可能有人会觉得,教中文嘛,重点是教语言,故事真假无所谓:只要课文里的生字会读会写了,文章大意理解了,会做类似于“甘罗为什么请求皇帝不要让爷爷去找公鸡蛋? A. 爷爷生病了. B. 爷爷有很重的心事. C. 公鸡不会生蛋”这样的阅读理解题,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甚至,可能还会有人觉得这个故事编得很好:看,甘罗十二岁的时候就这么聪明可以救爷爷了,你们也应该向他学习哦!


问题是,这个故事并没有编得多么高明。之前预习的时候就有孩子问:为什么这个皇帝的要求这么不make sense(不讲道理)?谁都知道不会有公鸡蛋啊。


有的老师在这里可能会解释说皇帝就是一个不讲道理的皇帝,他想要什么就要什么(我确实在别的版本里看到“这个皇帝很昏庸残暴”的写法)。问题是,如果一个皇帝昏庸到觉得有公鸡蛋,那后面又怎么能指望他听了甘罗的话就幡然醒悟呢?还有一种解释方法,是说这个皇帝知道没有公鸡蛋,他是在故意为难他的大臣。但是,如果是皇帝和大臣杠上了,第一他大概不会用这么拙劣的手法去找茬,第二更不可能会因为这个大臣的孙子跑来讲了一番聪明的话就放过这个大臣。


所以,这是一个人物性格前后矛盾的故事。编故事的人想突出甘罗的聪明才智,但他设定的情节却违背了人性的真实。孩子们虽然小,也可以靠着对人性基本的理解,敏锐地察觉到故事情节的牵强。而这种敏锐,恰恰是孩子们最宝贵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在闪光。如果这时候老师简单粗暴地把故事用“皇帝想要什么就要什么”圆过去了,就掐灭了孩子们的怀疑精神的那点小火苗,从而让他们在“书上讲的都是对的”这种惰性思维的道路上又走了一步。


基于此,我干脆设计了一个“煽风点火”的教学方案。在讲完重点生字、读完课文之后,直接问他们觉得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孩子们本来就有点怀疑,现在被这么一问,自然觉得其中有坑,纷纷说出自己的意见。有的孩子说皇帝如果只要蛋,他根本没法验证哪个蛋是公鸡下的。有的孩子说怎么可能让一个小孩随便见皇帝,那不是很危险吗……有些角度连我都没想到。如果不是鼓励他们说出来,这些非常有智慧的推理可能就被一篇逻辑不通的文章给灭掉了。在这些怀疑的基础上,再问他们怎么能够想办法去查证(比如查年代,查出处),也是水到渠成。


在讨论的时候,有一个孩子说,她觉得这个故事是假的,因为如果是她见到皇帝,一定吓得话都说不出来,一个小孩子不可能那么勇敢。这个孩子的观点为我后面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天然切入口。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到底有没有可能做出很牛的事情来呢?事实上,甘罗所完成的事情,要远比《公鸡蛋》这个假故事里讲的更富有挑战性。据《史记》记载,甘罗作为秦国丞相吕不韦的门客,在秦国与燕、赵两国的外交周旋中做出过重要的贡献。我备课看史料的时候颇有些犹豫,因为这么复杂的政治斗争,给一群国外长大的小孩子讲,他们不一定感兴趣,也不一定听得懂。所以后来我选了个故事片段,做了一张幻灯片,打算课堂上见机行事。正好这个孩子提出了“十二岁小孩不可能做到”这个问题,我就告诉他们事实上甘罗做到的事情更了不起,所以孩子们一下子就来了兴趣。有小孩主动问:“那你能给我们讲讲他都做什么了吗?”我心花怒放,借坡下驴地说“那咱们就讲一个吧”,然后就讲了甘罗出使赵国,不费一兵一卒帮助秦国取得了十六座城池的故事。在讲这个故事之前,我也说明了这个故事的来历,和为什么这个故事比较可信(而不是绝对是真的)。当然,战国那一段历史对于他们来说还过于复杂,所以我只在地图的基础上讲了那个时候这片地方有好多个国家,彼此都想抢对方土地,把对方灭掉。孩子们看到地图上秦赵燕三国的地理位置,也就能够理解甘罗所进行的外交活动的基本思路。讲完这个故事,孩子们一个劲感叹“好厉害”,没有人觉得十二岁的孩子不可能那么勇敢了。这样有据可考且“凶残”的故事,不是要比一个疑点重重的《公鸡蛋》更能给孩子们树立起一个强大的榜样么?我一直主张如果选历史故事作为语言教学的材料,最好选择真故事。因为假的真不了,假故事总会露出破绽,最终不光孩子受害,对老师来说也是自找麻烦。但是《公鸡蛋》这样的课文摆在那里,不讲又会造成字词的缺环。所以这节课就变成了把《公鸡蛋》当靶子,训练孩子批判性思维和探索求证的学习方法。哪怕这些孩子们以后不再学中文,我希望留在他们脑子里的是听别人说话时,自己动脑子想想对不对的习惯,是不盲目相信书本和老师的独立思考精神,和知道从何处入手去查证的能力。


May 27, 2024

4 min read

1

12

bottom of page